“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大致是说,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而且越来越深。这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的描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真的不知所起吗?未必。
小丽(化名)找到我的时候,是男友提出分手的第二天,我能很明显感受到她的焦虑不安。
谈及男友与其分手的原因,小丽说开始在一起的时候,男友每天上下班都和自己微信报备,如果哪天没有微信联系,她就直接到男友宿舍去找,直到看见人为止。
而现在男友在异地实习,她发微信,男友总是不回,她就会不断地胡思乱想,疑心男友和别的女的在一起,最初的几次,男友还找女同事向小丽解释,两人就是同事关系,对方也有男朋友。
慢慢的几个回合下来,男友都不愿意再解释,甚至现在干脆不理小丽提出分手。小丽的问题显然是需求感高到让人感到窒息,和疑心病作祟,无法建立信任的状态。
在追溯到小丽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时,我找到了她问题的根源。
小丽的爸爸很爱妈妈,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爸爸在家就做好多好吃的,爸爸出门做事,家里没有吃的,妈妈基本不做饭。
在小丽爸爸妈妈的关系中,由于爸爸外出做事,妈妈在家无所事事,经常听信谣言,怀疑爸爸出轨,和什么女人在一起,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可以证明爸爸出轨的证据,一切都是妈妈的疑心病作祟。
在我问到小丽与男友相识过程时,小丽形容最多的就是,男友很照顾她,让她感到无微不至的呵护。
小丽把原生家庭中爸爸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内化到自己的人格中,形成择偶的标准。
在激情期后,感情逐渐稳定,小丽又把从母亲那里学到的猜忌多疑的心态用到男友身上,无法建立信任,迫使男友与其分手。
在我的引导下,小丽也感受到自己在延续母亲的不健康模式,逐渐调整,做出改变,最终重新挽回男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TA今后的亲密关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和情绪反应,与TA的童年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武志红老师也曾说过:“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而是按照理想父母原型去寻找。”
理想父母是我们在现实父母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而成,比现实父母身上多了很多我们渴望的东西,童年时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的爱情和婚姻的雏形,我们希望另外一半,不仅仅要像“好父母”那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求理想父母“无条件的爱我们”。
所以我们按照理想父母的特征来寻找另一半,本身就带着极大的幻想成分,幻想恋人可以无条件的爱我们,接纳我们,满足我们的一切要求,而幻想与现实永远有差距。
所以,一个人需要的“爱情”早已注定。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而是在爱中学会成长。
我们只有清晰的看到自己内心所渴望的爱,正视自己的需求,在两性交往互动中去积极努力的和对方一起探索,共同成长,才能弥补自己内心的空洞,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
版权声明:本栏目文章内容及图像均为幸福里情感网或幸福里情感会员原创作品,版权归深圳幸福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及引用!